<2016/7/17>
兩年前與村上逛宵山之夜和參觀祇園後祭大船鉾和花傘巡行,
忘記去年當天做了什麼事而沒去,
參觀過幾次祇園祭,每次鏡頭重點都不同,
一次是介紹33基座山鉾,
一次注重在每一座山鉾的絲緞刺繡,
被稱作『動く美術館』(移動的美術館)美名是不容置疑,
今年我則是隨性拍照,走到哪兒拍到哪兒
祇園祭是八坂神社千年傳統祭典
明治時代為止稱為『祇園御霊会(御霊会)』
貞観年間(859~877)都城疫病流行之故,
天皇特令請神泉苑建造66座山鉾迎接祇園神祇,
從9世紀開始至今傳承下來,
每年7/1開始維持一個月的祭典儀式,是日本具代表性的祭典之一
擁有『京都三大祭』,『日本三大祭』,『日本三大曳山祭』,
『日本三大美祭』4大頭銜,
因每座山鉾均裝飾漂亮華麗的絲緞刺繡,
又被稱作『移動的美術館』
當天看天氣飄著毛毛雨很擔心祭典無法舉行,
後來逐漸轉陰天才放下心來,
與村上穿著雨衣騎機車到烏丸通附近,
村上上課去,而我跑去參觀祇園祭,各奔"前程"
抵達時已經有超多圍觀者,
所有的山鉾都在慢速進行中
多數警察出動協助維持人潮的流動,
遠遠瞧見船鉾從巷內迎面而來,我只能從對街拉鏡頭,
終於讓我給拍攝到困難度高的巷弄前進動作,
但這次卻忘記拍高難度轉彎過程
很佩服坐在最頂端的人一點都不畏懼,
神情輕鬆自然
一路上我跟隨行列走,需與圍觀的群眾擠來擠去,
帶一把扇子以防悶熱時流通一下空氣,
這是我多次的參觀經驗談,隨身攜帶的水也適時補充
行列進入四条通,當下這兒的人行道較少人(還是不少啦),
後來大家又一擁而來
看京都新聞報導,今年的參觀總人數為19萬人,
志工阿伯們跟我說:今年人數比往年少
這座小山鉾都是阿豆仔在抬(笑),
聽說參加拉山鉾活動的人都是打工性質
後來發現站在大丸百貨前比較涼爽,
冷氣從背後直直吹過來,
下次知道要在這兒看較舒服不會中暑
每次拍祇園祭直想拍山鉾前兩位發令者的表情,
但今年所拍的不盡理想,非我想要的鏡頭
看山鉾上面乘坐的人怡然自得,
而山鉾下的勞動者可是汗流浹背,喘吁不息
船鉾出現了~很有味道的一座山鉾
休息一下我又緊追到御池通
御池通某路段是有料觀眾席,
我是一輩子也不會坐在那兒參觀~呵,
到處亂竄反而開心
今年簡單拍攝祭典活動,住在這兒每年都能參觀,
昨天志工阿伯中嶋さん說
他在當天是坐在電視機前面喝著啤酒看祭典,
說幹麻這麼苦勞跑到現場,
呵呵呵~臨場感與平面電視的感覺是不一樣
【相關文章】
【京都祭典】2014祇園後祭✩花傘巡行✩150年後復活的大船鉾